1. 請問您的獲獎心得?
獲獎當然高興,但我一直用「不好意思,謝謝」這句話來回應恭喜我的人,因為我是真的當之有愧。我跟許多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一樣,Red Dot是幾個大目標之一,會試圖想得到,我卻沒想到獲得的這麼突然,尤其還是獲得專業組的獎項,我覺得自己的實力還有待加強,得獎後多少會得到較多的關注與審視,更警惕自己應該要努力精進一些。
在柏林頒獎典禮的當下,典禮螢幕上接連著show出一個接著一個炫目作品,偷偷為自己的眼界過小感到羞赧,也懷疑自己有資格可以坐在這個地方嗎?我帶著這樣的疑慮到台上領獎,沒想到主持人當下立即表示很喜歡我的作品,我的害羞與不自在此時舒緩了許多。
坦白說,當我拿到獎牌時,我的感受不是本來預期的”成就”,反而有一種”起點”的感覺,覺得自己還很多地方沒有學好,滿意的作品還不夠多,認為應該再更努力一些才可以符合這個榮耀應對的實力,我想這個階段我是在對我自己追逐的。

2. 請談談創作過程中最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這張海報創作的過程很短暫,卻也很漫長,就技術層面可以看的出來我的創作只是用向量軟體繪製出簡單的線條罷了,坐在電腦前面不用太多時間即可完成,但這張海報的內涵卻可能花了我十幾年的求學經驗來濃縮。
大人將自己的頭部覆蓋於拷貝機台上,兒童的腦部拷貝機化即代表著大人想法的霸道。我以雙方站立的姿勢,讓大人表現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是不是大人們常常只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小朋友的世界?我使用簡略的線條繪製及紅黑配色油墨的感覺,讓這個畫面更接近復古影印拷貝的味道。畫面的劇情構成後,「Not Copy Machine」標題立即給予這樣的情境狠狠一道巴掌,我認為簡單直接的反諷是這件作品能讓人立即明瞭訴求的原因。
得到紅點的同時,恰好遇到基測考試,在媒體報導下,很理所當然的搭上教育議題,在網路上也引起許多網友的回饋及共鳴,我好奇的翻閱各個簡短評述,沒想到大家都把矛頭都指向「家長」的角色,也許我們都習慣「望子成龍成鳳」、「希望孩子做自己辦不到的事、走自己安排好的路」這樣的傳統親子比喻,但這張海報的設計原始概念,大人同時比喻了「家長」與「教師」這兩種角色。我很在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我希望老師與學生之間見解產生歧異的時候,決定最後結論的判定方式,不是因為只有身分的差別如此野蠻。坦白說,在我的求學經歷中,老師太容易有否決權了,我認為否決應該是比認同還要更加謹慎評估行使的權利。

3. 請談談IDC獎學金對您的意義?您將如何用它提升自我專業能力?
我覺得IDC的獎金縮水太嚴重了,對需要繳交高額報名費、事務費的國際大賽的學生幾乎沒有獎金的性質,只剩下補助比賽的功能。簡單來說,我參與的是專業組,獲得best of the best與全場大賞只有一個級距,卻只被評定為銅獎,若非恰好參與專業組的比賽,我還無法拿到縮水後的10萬獎學金(學生組只有5萬),最壞的情況下(其實學校沒有責任替學生繳交報名費、得獎事務費),IDC給我的獎學金扣除報名費及得獎事務費大約僅剩幾千元,其實這有點難向家人開口這是我得國際大獎所得到的獎學金,更遑論去德國領獎的旅費了,且我也得知一些其他學校的同學也深為此困擾與不滿。我很幸運的在參賽過程得到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雲科大視傳系、設計學院的金援,但我不諱言從知道得獎到去德國領獎的過程中,我有好長一段時間在擔心、溝通獎學金、補助以及機票的問題,我甚至是出發前兩週才訂好機票。在所費不貲的國際大賽中爭取榮耀,學生真的需要多一些實質上的幫忙與鼓勵。
若沒有那麼多單位在經濟上的協助,我根本沒辦法寫獎金對我的意義與功效,就如同我說的,獎學金扣除諸多費用之後其實只剩下幾千元而已,也真的很感謝中國生產力中心以及雲科大視傳系、設計學院的幫助。
無論什麼比賽,我拿到獎金第一件會做的事情就是把想買的書買下,我認為拿獎金來學習是一種很直接的利滾利,而且買書往往是所有的開銷中最節省的。本來想用獎助金補足寄望已久硬體設備,一台相機、一台筆電,再加上兩萬多元補足得獎事務費(其實我還是自己貼了兩萬多元),這筆獎金很容易瞬間歸零。
出國的機會是Red Dot給我的最大回饋之一,最後我決定順勢把一部分獎金當作旅費,在歐洲停留多一些時間,多去幾個國家走走看看。這趟領獎之旅我去了香港、柏林、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布魯塞爾、巴黎、科隆這幾個城市,期間約莫一個月,看了相當多的景色、設計、博物館、民情與高熱量食物,認識一些新朋友,也確認歐洲旅行的開銷沒有我想像中昂貴,這段期間的食宿交通大約才花了三萬多台幣。在國外的生活也徹底讓我體悟到英語口說能力是太差勁了,當下也立即決定回國把一部分獎金用來學習增進語言能力,這趟歐洲之旅讓我想接觸世界的心態變得更積極了。
最後,我想我會拿僅剩的一部分獎金作為創業基金。

4. 請提出您對國內設計教育之建議及看法?
設計教育對目前的我而言還是一個很難的話題,我覺得我還沒有辦法對教育提出太多建議與看法,但是在參與賽事方面,我則有些想法。在過去有一段時間我瘋狂的追逐設計競賽,只要是平面設計相關的賽事幾乎都盡量參與,哪怕距離截止只剩十分鐘,我還是發狂似的投稿競賽,雖然得到不少獎項,但這些獎項帶來的回饋並沒有我想的那麼美好。
那段追逐比賽的時間我是這樣對待自己作品的,截稿在即,作品還沒做到滿意的程度,就因時間限制投稿,緊接著在下個比賽截止前做另一個創作,幾個月的時間這樣反覆輪迴,時間緊湊的讓我做不出自己滿意的創作,比賽對我而言只是樂透簽注般。那段時間的作品對我而言如流水,只是個拿獎的工具,時間過了也不再有靈魂,投出去後作品對我的意義僅剩獲獎的通報機率。現在回頭檢視那段時間的創作,總覺得不夠滿意,我反而比較喜歡不是為了比賽而做的創作。我常想,如果我把那段時間拿來認真好好地做幾個自己喜歡的創作,我的內心會是比較踏實的。
上述並不代表我否定參與比賽,我想強調的是好好對待自己作品這件事情,我還是認為國際競賽是一個很好的舞台,能讓自己的作品在國際發光是很榮幸、很振奮的事情,那能讓熱情得以延續。也建議同學不需要過度在乎得失,比賽的結果只是一時的,認真對待作品才是實力的累積所在,我想這點也適用於同儕之間的競爭、老師否定的時候,設計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享受的是創作過程。
得獎那段時間我預計回國後準備要求職了,也開始稍微整理自己的履歷與作品集,陸續收到一些公司的面試通知,我遇到有些詭譎的情況,除了因為紅點而得到的正面聲音,卻也常常看到批評參與國際賽事的訊息。或許現在國內設計教育鼓勵參與國際競賽的方式或心態還有需要改進的空間,遺憾的是,有心參與的學生正處於既被鼓勵參與又受攻擊的矛盾時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sh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